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2014城市国际化论坛聚焦城市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20:32:28
点击: 1155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4年城市国际化论坛”,2014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城市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主题,聚焦城市人口、空间、交通、志愿者服务和贫困等大数据的研析,以探索解决城市病的新方法与新出路。

  “城市国际化论坛”已连续召开七年,历年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上海总工程师协会等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政、学、研各界高层人士积极参与。来自北京、上海、河北、辽宁、宁夏、湖南等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社科院等10家研究机构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段霞教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党委书记柯文进教授致辞。

  柯文进指出,论坛以“大数据”为主题符合“改革”的时代要义,他引用大数据思维下人口底数掌握及治理鼠害的例子,鼓励专家们努力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方向转变。接着,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前政委李尔柄教授代表专家委员发言,希望论坛朝着城市建设高端智库的目标迈进。

  在主题研讨的第一阶段,中国“千人计划”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蓝志勇教授就《大数据视阈下的城市治理与公共决策:挑战与机遇》主题发言。他阐述了大数据来临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公共决策对大数据提出了数据质量、形式、相关性、兼容性和使用价值等核心要求,希望与会学者借助大数据技术革命,着力推进公共决策可视化,推动城市市政管理和治理创新。

  2013年MIT科技评论全球杰出青年创新者得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郑宇研究员以《城市计算:用大数据应对城市中的大挑战》为题,以公共交通刷卡记录为大数据管理、挖掘、分析的对象,把握城市脉动,重点研究人群通勤时间与距离,帮助优化公交路线;标识人群常住地点,把握贫困人口居住现状进行人文关怀;评估北京总体城市规划等,诠释了大数据解决大城市的大挑战的科学思路。《前线》杂志社社长陈之昌研究员结合北京城市当前发展形势与任务做了点评。

  主题研讨的第二阶段,由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申建军教授主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龙瀛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江浩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吴康博士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栋博士,分别就公交刷卡、志愿者、城市PM2.5的人口暴露及位置微博的城市大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实际案例的探讨,提出了大模型区域和城市研究的新范式,使得兼顾大地理尺度与精细化单元的研究成为了可能,并以此推导中国城市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地块尺度的城市扩张模拟、城市增长边界评价等重要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大模型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能为区域和城市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上海总工程师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金贤教授点评这些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并引起热烈讨论。

  专家指出,城市大数据的应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大数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前全球城市化的规模和挑战。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建立的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智慧城市实现了对人和物的感知。但是,城市数据利用也存在着数据被隔离、数据关系被遗忘、数据利用受到限制等问题。这就亟需数据活化,通过感知,关联,存续等手段,实现海量多元多模数据的自我认知。比如,城市规划就特别需要数据。智慧城市的规划,就是城市规划加上信息技术。

  专家说,目前城市化管理面临人本化和信息化趋势,城市规划是人本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结合。智慧城市是对规划方法、规划体系和管理服务的创新。应当建立大数据和居民时空间行为的规划,倡导生活空间规划,让城市动态管理和人本导向的管理融合起来。专家认为,大数据让城市的发展过程变得透明、可控和可视。但是,大数据,人是核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数据开放的步伐,构建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改善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模式,真正提高城市化的治理水平。

  会上,城市研究共同体的发起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段霞教授介绍了该学术共同体创建的初衷与初步设想,希望能融合共同兴趣、共同使命的城市研究学者们通过持久的团队协作,形成共有的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式,多产适合大数据时代大都市科学发展的学术成果,力争把城市研究共同体打造成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团体。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