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成都高新区公布《推进“三次创业”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明确每年将投入不低于10亿元用于鼓励科技创新。
成都高新区首次提出,支持高校院所在区内设立1000人及以上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约定经营目标后,前2年每年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的运营经费支持,第3—5年每年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相当于最高可获7000万元经费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知名企业高管、核心技术人员”基础上,新增“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相同层次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最高可获得50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
政策明确,将根据创业团队综合能力、项目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等,对创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估,分档次给予相应额度的创业启动资金,特别优秀的项目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启动资金。
此外,企业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按每个项目企业实际到位经费的20%、最高200万元给予配套支持。对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成功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企业,也将分别按照技术合同发生额和到位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配套支持和资助。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正模说,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投入不像一般项目投入那样可以“吹糠见米”,需要长时间的研发,同时风险也很大,许多企业不愿意干这样的事情。再说,很多研发项目成功后 ,使用的往往不是某一家企业,因此它还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政府理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新建孵化器:最高可获100万补贴
“有了创新资源和人才,还得有好的服务体系、平台,让资源和人才发挥最大的价值。《政策》将通过鼓励和支持建设创新孵化载体、科技创新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创新孵化载体的扶持,是具有“成都高新特色”的政策。《政策》中明确,新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孵化载体重大项目可获得“一对一”优惠政策扶持,新建的加速器(含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和创业苗圃等创新载体可分别获得50-100万元、30-50万元和10-3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已建的创新孵化载体,根据科技型创业企业(团队)引进、服务水平、孵化成效等综合考核结果,可获得20-50万元的补贴。
林涛说,《政策》加大了支持力度,如将原来实施的初创期、成长期“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分别提高到最高20万、40万元。“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比较来看,其支持力度都是比较大的。”
对于上述政策,成都泰聚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天琛体会较深。“如果要说有形资产,公司实在少得"可怜",只有几十台电脑和桌子、椅子,办公场地都是租用的。成都高新区有关部门给了公司很大的帮助,如对公司200平方米办公场地给了为期3年免费使用的优待,仅此一项,就将为公司节省一大笔成本,这对像我们这样的轻资产类型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牵头国家重大项目:最高可获200万配套支持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在科技创新中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依据《政策》申请获得多方面支持。
为鼓励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政策》中明确,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处于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到成都高新区进行转化和产业化,经评审认定后,在用地保障、建设配套、产业扶持及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给予“一对一”专项支持。
“成都高新区出台这样的政策也是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郭正模说,过去,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搞出了成果,但由于没有资金进行转化,只好长期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而有了成都高新区的支持政策,在该区内就可以获得转化的机会了。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