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
以下内容根据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教授在2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年会上的发言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金融界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很荣幸有机会跟同行和各位学者分享。我这两天特别困惑、也特别好奇的一个问题,是在想人的认知和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我发现大家统一思想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已经很熟悉了。我们知道马云说的一句话,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他原来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中国金融的服务能够有所进步。但是这个后来被媒体放大了。马云讲的是如果银行不改变,他是从如果开始的。后来被放大了,超出了他自己原来讲的东西,就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颠覆论,说什么互联网金融可能会颠覆金融。其实如果仔细想一想,这是一个比较荒谬的说法。
我们做金融的人都知道,金融机构是有优势的,它多少年沉淀下来的风险甄别和定价能力,处理复杂金融交易的能力,长期积累带来的信任感,是很难被互联网技术轻易取代的。所以我觉得谈颠覆是一种很荒唐的东西,而且我相信很少有真正做互联网金融的人觉得自己会把这个行业给颠覆掉;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有做金融的机会,这是两回事。
反过来也有人很认真地说,金融的本质不会被改变,所以金融的逻辑不会改变。这样说可能也太简单了,金融的本质几百年不变,但是现在的金融和以前的金融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谁来做金融?怎么去做金融?这是改变了的。所以说两边吵架根本不在一个点上,是比较肤浅的吵架。我自己也参与过一些辩论,大家说服对方是很难的事情,像盲人摸象,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真的想接近事实的真相,应该坐下来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反省,怎么样才能够没有偏见,怎么样才能够接近事实的真相,而不是被偏见、被屁股去决定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应该去反思。
我们在讲金融的未来,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同意我讲的,金融最大的一个挑战并不是互联网,而是金融自由化,我想以这个图讲一下金融将来很大的一个变局。
我们看一下中国现在的家庭资产的配置,到2013年底绝大部分钱还是在银行里面,少部分在理财股票基金里面;美国只有13%的钱以存款方式放在银行里面,所以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存款搬家,资产配置极大的调整,80%的钱放在银行,到10%几的钱放在银行存款里面,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它对银行,它对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商机和挑战;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挑战,而且这跟互联网金融可能没有太大的关系。解决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挑战,是最大的一件事情,其次才是互联网的冲击。
如果我们要想去理解互联网金融对我们的冲击,应该想一下金融的本质要素是什么?我认为金融的生态圈是一个三环,上面是商业的生态圈,右下角是金融的机构,左下角是监管。支持这个三角的金融的本质要素是渠道、是数据和技术。首先,金融机构是一个中介的渠道,触达渠道的能力对金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当然是数据,以前我们叫信息,我们说金融机构一个核心的竞争力是根据信息甄别风险的能力。一个经典的案例是银行的信用卡。
信用卡是一个无担保的小贷,首先是因为有消费者信贷这样一个需求,然后在1956年的时候,第一个个人征信的公司FICO诞生了,这个基础之上,1958年才发行了第一张银行信用卡。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已经在金融机构广泛使用,机构搜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能够甄别风险,所以信用卡才大大地普及起来。
说到征信,我们蚂蚁金服正推行芝麻信用分,刚开始做公测。我们希望搭建一个信用体系,蚂蚁金服一直的使命是让信用等于财富,我们希望大部分的中国人能够有这样一个信用体系,包括我们6个亿的农民。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
最后一点就是技术,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每笔交易技术的处理成本大概是两分钱,在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可能会到几毛钱。今天由于互联网技术,渠道触达的成本,数据和技术的成本都大大降低了,我们才可能去做普惠金融。如果你想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你得从这三个角度去理解金融机构的优势和劣势,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代从渠道的角度来说,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协同、联网、数据分享的时代,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去中心化,小而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互联网金融能够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原来的精英客户普及到常规的用户,我相信我们大的银行,包括我们的工商银行,对大客户的服务已经非常地好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能够让我们对小微企业和普通用户也提供更多金融的服务。
另外,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变化,你会发现金融和消费场景和社交场景,融合程度大大地提高了。余额宝你很难说它是一个消费产品还是金融产品。让我们的用户在消费的闲暇把钱放在余额宝里面可以有收益,这样一个普通的想法产生了。像微信钱包把支付和社交联系起来。金融和服务产品大大地结合,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东西。
刚才我把金融的底层讲了,我想讲一下对行业的挑战。中国有几千家银行,中国的几千家银行如果从它的渠道、技术和它的产品、数据之上的风控能力的角度来说,他们各自的长短不一。尤其是小的银行、小的机构在各方面的缺点都比较明显。所以我觉得他们都有很大的挑战,也有很大的机会,如果跟互联网去结合,能够弥补自己原来的短处。因为互联网给渠道、数据、技术都带来了革命,所以金融机构有很大的挑战和商机,这是刚才讲的渠道、产品、技术。
银行面临很大的金融自由化和互联网冲击下的商机和挑战,这是不可能避免的现状。实际上,金融行业最大的竞争并不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竞争,而是传统金融之间的竞争。谁能够把这些现代的元素结合得更好,就能够脱颖而出。
我再讲一下券商。中国的券商大概有一百多家,管理的资产有四万多亿。券商有不同的业务,有自营的业务,我们知道这些方面波动性比较大,比较难得到持续的赢利的增长;资管业务这块对渠道的依赖性是很大的,所以这个就是商机和挑战。它的经纪业务也会受到渠道的挑战。最后是投行的业务,倒是有比较大的商机。所以还是刚才说的那几个基本的部分,就是渠道,基于数据的产品,还有技术,都有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嘉信理财。原来美林的佣金是257美金一个账户。嘉信理财一下子把一万美元股票交易佣金降到了30块钱。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可能我们想起这个公司的时候,觉得就是一个交易为主的公司,实际上它后来慢慢地改变了,变成一个独立理财的机构,向互联网转型,成为一个综合性理财平台,有九百多万活跃的经纪用户,掌管的客户资金有2.25万亿美元,那么大的资管规模,其实只有三百个线下的网点,涵盖了从资管到理财、到银行业务,支付,包括储蓄各个方面都涵盖了。它的佣金收入只占它收入的17%,它有很大的利息的收入和资管的收入。这样一个打通的账户,打通各种理财的金融需求,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
我最后讲一点,对互联网金融的判断。我们发现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国外包括谷歌、苹果、电信的运营商,都在做金融。非金融企业进军支付乃至整个的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趋势。为什么他们会做金融呢?因为他们最先接触互联网的技术,他们离商业场景很近,这给他们进军金融一个绝佳的机会。我曾经说过,美国金融的今天并不是中国金融的明天,原来中国的金融和互联网都不够发达,这可能会让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得更快、更发达,这是一个判断。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直接竞争的关系,很多时候是互补的关系。我记得马云有一次和我们在聊天,他就讲起来鸟会飞,有一种东西叫机器,但是鸟和机器加起来绝对不是飞机。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公司+金融,或者金融企业互联网化就叫互联网金融,这个结合是很有名堂的。因为金融的底层是渠道、技术和数据,所以你一个金融机构需要多少的互联网化,你是自己做技术还是外包,倒过来说互联网公司是自己做底层的东西,同时和金融机构联手,还是自己什么都做,定位都有很大不同。我的理解,互联网公司相对来说做金融产品并不是最长项,因为没有那么多积累,可以成为传统金融的渠道、技术、数据的延伸,所以它们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可能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将来。
蚂蚁金服也因为对这样的思考,希望做普惠金融。我们是以小微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为主要的用户,希望以数据、技术和服务作为平台,帮助合作伙伴和金融机构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不一定自己要做很多金融产品。我们的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原来的天弘基金跟我们合作,天弘刚开始的时候要处理那么多单业务,一天要八个小时,后来30分钟就做完了。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以后云计算、大数据和金融的结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所以如何去利用互联网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是数据,我们的数据可以跟金融机构去共创,产生新的金融创新。蚂蚁金服做的运费险,当时跟很大的保险公司去合作,一开始根据保险的精算是亏钱的。我们大数据团队进来以后扭亏为盈,几个月就把亏的钱赚回来了。大数据跟保险公司结合可以做更好的精算。
让我总结一下。中国的金融正在经受金融自由化和互联网的双重的冲击。金融机构会迎来大变。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他们会在渠道、数据以及技术之上的产品去展开多维竞争。我认为这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黄金时代,因为金融的底层是渠道、数据和技术,当这些正在改变的时候,互联网金融可以去做很多事情的。当然包括金融机构自己也在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公司也有了参与金融的机会。我刚才讲的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金融,不同金融机构,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有他们各自的格局、定位和优势,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互补竞合的关系,这是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谢谢大家!
编辑:李楠